首页 > 健康资讯

脑卒中后康复的几大误区

发布时间 :2022-10-22 浏览:

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,具有高发病率、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。我国是全球卒中患病率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,据报道存活者中70%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,其中40%为重度残疾。不少脑卒中患者以及家属认为靠手术捡回来了一条命,感到万分庆幸,回家好好静养,殊不知在静养的过程已经耽误了康复治疗的黄金时间,走进了误区,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。

1667804012811.png
误区 1:好好休养就能康复?
脑卒中后最明显的一个并发症就是肌肉萎缩。长时间的卧床休息,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就会慢慢的变松,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会演变成废用综合征。
误区 2:使不上力气还要我锻炼?
 康复的目的和宗旨就是恢复生活功能,通过肌力和肌耐力的锻炼以达到这个目的,很多病情轻的患者在一个月之内就能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。因此,越是没有力气,越应该锻炼。
误区3:康复治疗就是按摩?
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,主要包括:运动疗法、作业疗法等等。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,最重要的是功能锻炼,比如如何坐起、如何下床、如何正确的走路、如何训练平衡等等。而按摩,只是其中的一个起辅助作用的治疗手段。
误区 4:等我再好点再康复?
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,当病情稳定后应立即开始。并且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内,时间越长康复的效果收益越小。早期康复,事半功倍。
误区 5:抬抬胳膊伸伸腿就能好?
康复训练是从一个整体出发的学科,从肩膀、肘、手腕、手指到骨盆到膝、踝每一个关节都需要去训练,并且要合并训练,并不是单纯的去训练某一个或某几个部位。单纯的抬胳膊伸腿并不能起到很明显的作用。
误区 6:多走路好的快?
许多患者因为偏瘫患侧的力量差,行走时足内翻,足跟不能充分的着地,由髋关节带动下肢往前走,偏瘫的下肢走一步画个半圆,甩到身体前面,这种特殊的走路方式称为划圈步态。在没有形成正确的行走模式前,极易导致划圈步态。鼓励早期下地,但不要多走。
因此,积极开展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,无论是对降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,还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,都有重要意义。